在臺恢復發展期

   中研院遷台之初,在臺之院士僅9人,在國外者12人,兩者合計僅21人,依法院士集會需有全體院士三分之一以上出席,即使在臺所有院士全部到會,亦不足法定人數。又,評議會員多數亦未能來臺,故院士會議和評議會均無法召開,而一切院務又亟待研討,兩會如何恢復,成為中研院遷台後首要解決之課題。

   對此,院方依在臺院士之建議,於1955年向總統府提案,擬採「以報到人數全體人數」之權宜辦法,恢復院士會議和評議會,翌年獲總統府核定。

   1956年6月,中研院為辦理院士報到手續,在台北、香港兩地登報公告,迄10月底截止,報到之院士共計19人。1957年4月2-4日,在南港院區舉行第二次院士會議,亦即遷台後首次院士會議,但未選新院士。同時,4月3日另舉行第三屆評議會第一次會議,除修正有關法規外,並追認已設立之植物、近代史、民族學、動物、化學、經濟等六研究所籌備處。至此院內停滯8年之最高權力機關—院士會議與評議會,終於恢復正常運作。

   會後即著手籌組第二屆院士選舉,並辦理院士候選人之提名、審查和選舉。然因代院長朱家驊辭職,延期半年,待胡適接任院長,方於1958年4月召開第三次院士會議,順利選出第二屆14名新院士。

   1959年7月舉行第三屆院士選舉,從29名候選人中選出9名新院士;1962年2月第四屆院士選舉,再選出7名院士。爾後,院士會議固定每兩年召開一次。迄2014年已舉辦第三十一次院士會議,選出第三十屆院士。

   中研院自1928年創設以來,歷經戰爭,不斷播遷,一路走來艱辛萬分,幸在歷任院長及及研究人員之努力下,恢復院士會議及評議會之運作,中研院才得以突破困境,在臺落地生根,站穩腳步,培育優秀人才,進而與國際學術交流,成為國際間知名的學術機構之一。

相關物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