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院士會議

   中研院係我國學術研究最高機關,負有「指導、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」之任務,故有院士制度之設置。成立之初,組織條例中雖有設置會員(即院士)之規定,惟因時局動盪,選舉院士頗有困難,加以國內學術條件未臻成熟,乃以籌設評議會暫代。       

   1935年6月,中研院在南京舉行第一屆評議員選舉,選出聘任評議員30人,加上院長、總幹事及各所所長等11名當然評議員,共41人,於同年9月成立評議會。其職權包括決定中研院之研究方針,以及推舉3名院長候補人選,呈請政府遴任,此係全國學術之評議機構,亦為日後成立院士會議之基礎。

   迨至中日戰爭勝利復員,代理院長朱家驊認為使中研院完成國家學院體制之要求不容再緩,乃著手籌畫院士選舉事宜。其辦法係先由各大學院校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體等提名,經評議會分組審查,由402人名單中選出150人為院士候選人,公告四個月,以彙集各方對候選人之意見,復於1948年3月第五次評議會進行遴選,候選人需取得評議員五分之四之同意方可當選,其結果,共計選出81人,含數理組28人、生物組25人、人文組28人,同年9月23日舉行第一次院士會議。

   中研院院士雖係榮譽職,但負有籌議國家學術研究方針等要務,故選舉結果頗受各界矚目。一般認為,本次選舉嚴格堅持學術至上及獨立原則,摒除政治干預,對於不同政治傾向者皆能兼容並蓄,誠為「學術界一次自主、公正的選舉」。

   依最初之中研院組織法,院士會議應每年召集一次,選舉院士和評議員。1948年9月23日,首次院士會議在南京舉行,由蔣中正主持典禮,會中選出第三屆聘任評議員32人。惟因受國共內戰影響,下次院士會議及第三屆評議會預料將無法如期召開,呈奉總統指令,皆准展延至交通復常時,再行召集。

   儘管如此,首次院士會議之舉行仍象徵中研院體制趨於完備,全國學術研究踏上新的階段。

相關物件